刊名:世界知识
主办:世界知识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ISSN:0583-0176
CN:11-1502/D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
影响因子:0.1957606
被引频次:55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期刊分类:文化传媒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具有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市场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代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加快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产业整体进入加速发展期。近年来,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2013年,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7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3%;增加值为1903亿元,增长29.6%,占全省GDP的8.75%,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加值308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GDP比重达14.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5%。
2、部分行业增势强劲。近年来,随着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快速发展势头不断增强。新材料产业方面,目前福建在光电、光学晶体、催化及光催化、稀土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方面,厦门、泉州、福州、南安已培育发展了一批光伏产业集群。例如,泉州已初步形成从硅矿采掘及粗加工,到单晶硅、多晶硅提纯生产,再到拉单晶或多晶硅浇铸及切片,再到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生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集群。到2014年底,福建已有12个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企业数量超过150家,产值超过15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在电除尘产品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和气力输送为主的三大体系;在有机废气和废水膜处理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国内同行领先水平。在市政污水消毒领域,福建企业已经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目前福建已建成2个中药材GAP基地,13个特色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在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方面具有一定发展优势。
3、产业集聚与特色效应凸显。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以高附加值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创新资源向产业价值链链的高端攀升发展,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力明显提升。目前福建有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漳州、三明、南平等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国家火炬计划的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微波通讯产业机基地等,成为福建新兴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福建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已拥有10多个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目前,泉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无线宽带投入等七大产品为主导,射频识别技术、新介质材料应用等八大配套关联产业的微波通信产业集群;宁德福安市中小电机产业集群70%以上的电机产品销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约占中国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行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漳州市永春县生物医药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已经形成了“药用植物组培克隆―药用植物种植―医药中间体生产―新药研发―成药生产”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链。
4、研发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十二五”时期,福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支持了一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为目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涌现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目前,福建已组织实施了130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项目,形成了一批在云计算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服务等领域国内领先、产值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厦门市承担了国家海洋生物科技计划项目共100多项,推动了福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全省形成了以龙净环保公司为龙头的脱硫除尘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技术体系,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福建新大陆环保紫外C技术,三达(厦门)环境工程、绿创(厦门)科技和厦门市威士邦膜科技公司的膜分离等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产能、产量迅猛增加,但行业、企业利润率明显下滑。一方面,由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对较高的预期行业毛利率、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广阔的潜在市场,并且在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竞相进入相关行业领域,引发部分领域产能的爆发式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表现为企业资产规模、技术装备、生产能力等指标上,但在行业利润率却表现得不尽人意。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依靠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势必难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取得效果。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 网址: http://www.sjzszzs.cn/qikandaodu/2021/0414/375.html
上一篇:图书馆资源公益性增值利用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新常态下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